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媒体化工 正文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2024-04-01):hbs02红宝石线路化工学院:以生为本,科产教协同构建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日期:2024-04-02 阅读量:

hbs02红宝石线路化工学院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化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卓越体验为导向,深化“科产教”三维融合,依托大思政、大课程、大先生、大平台、大项目的五大支撑,构建“一导向三融合五支撑”的化工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与学质量提升,切实增强学生在校学习的幸福感和对专业的自豪感,进一步为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高品质、高水平的育人生态。

 

一、贯通培育,打造大思政格局

学院打造起大中小一体化和本硕博贯通式发展的思政格局,培育青年的化工担当、化工情怀和化工气魄。

一是立足时代使命,培养化工青年担当。青年的化工担当,就是要立足时代需求,在贯通不同学段,深化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彰显化工人的视野和胸怀。学院组建科普宣讲队,通过小学科普、中学宣讲、大学实践、社区宣传的科普体系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壁垒;每年前往30多所中学开展招生宣传,将宣讲前置至高一,以化解高考改革学科报名逐年减少的困境。扩宽高校科教资源向中小学延伸的渠道,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研学实践教育课堂。

二是立足历史传承,滋养化工青年情怀。青年的化工情怀,就是要在追溯历史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增强化工人专业自信。学院建设党员教育基地,凝练卢嘉锡先生、魏可镁先生等科学家精神,融入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三代人50年坚持传承与发展合成氨催化研究的事例,形成特色案例、微党课。

三是立足思想引领,涵养化工青年气魄。青年的化工气魄,就是要让马克思理论引导学生在扎根化工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感悟时代逻辑、时代学问。以“课堂式教育”“打卡式教育”“浸润式教育”的“三式联动”和创新“党员青年学”“青年说”“青年画”“青年思”“青年践”五位一体,形成常态化理论学习形式。

 

二、凸显特色,营造大课程视野

学院充分发挥好课程教材的主渠道作用,打造各类特色课程。

一是课程思政融汇专业特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学习和共享于一体,实现精准思政。学院聘请马院教授参与全链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定制富有化工专业特色的思政课程和指导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程中充分融入“福大三种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编著《学习强国,化工爱国》《化工百问》等思政书籍。先后有1个案例入选福建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七个案例入选教学有道课程思政示范案例,四个案例入选面向产出的专业思政示范教学案例。

二是智慧课程融通虚拟技术。全面推进智慧课程建设,就是要建设起极具特色的实用、高效的项目式智慧课程,着力融入高品质智慧校园建设,让学生认识工程,开阔视野,获取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学院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化工行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利用动画、视频、仿真模拟等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将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学生不便动手操作的过程、装备等利用虚拟技术在模拟环境中演练、再现。

三是特色课程融合产业成果。全面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就是要将最新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让学生始终接触产业第一线,与行业同行,培养工程实践思维。学院聘请8名国际知名学者开设双语课程,设立“可镁科学讲坛”“院士讲座”,邀请180多位海内外专家讲授创新思路、学术成果,为学生接触世界科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培养创新思维。依托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成氨研究特色,构建“合成氨催化科学与技术、氨氢转换科学与技术等组成的面向双碳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组织工程技术专家开设7门行业特色课程。

 

三、协同共育,铸造大先生体系

学院积极打造集海外大师、国家级人才、工程技术专家于一体的“科产教”协同导师体系。

一是构建国际化导师队伍。推进“国际化、高水平”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学院依托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海峡西岸绿色石油化工创新111引智基地”,采用松紧双轨方式引聘15名海外大师加入导师队伍,协助指导研究生在开展科学研究,建立国际化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

二是构建国家级导师队伍。推进“研究型、创新型”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的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依托学院和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引育14名国家级人才为导师,开设SRTP全覆盖和“双班主任”制;在导师指导和项目孵化下,创新“四维融合”的一流“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近两年指导学生累计获创新创业类国家级奖项60余项,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两金四银。

三是构建企业导师团队。推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卓越人才成就感。依托合作企业,聘请20余位企业导师,这些企业导师不仅在我们具有自主权的产业实践平台上带领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深入其所在企业一线开展工程实践。

 

四、共享共建,创造大平台担当

学院整合资源,把平台建设从“自由生长”转变为按需培育、主动布局。

一是打造科创融合创新平台。整合科研平台,让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赢,提升学生的科研体验和效率;整合创新平台,提升学科知名度,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整合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清源创新实验室,打造“一体化”科创平台。承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福建省和华南赛区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中南赛区决赛、中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东南区域赛决赛等,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扩大品牌赛事影响力。

二是打造产教融合自主实践平台。破解高校产业实践平台缺乏自主权导致研究生培养“产教”脱节的难题,让资源利用最大化,激发学生自主想、自主做、自主学、自主创的科研生态。学院整合各项资源,以校企合资共创公司化产业实践平台、校政企合作协创产业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捐创产业实践平台,“一融三创”三模式打造具有自主权的产业实践平台,实现平台自主可控,并获批首批福建省现代产业学院。打破实践教学立体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全面”的开放共享服务。

三是打造科教融合的人才培育平台。校企深度融合,让学生享有高校丰富的科教资源和智力支撑以及企业丰富的实践资源、生产经验。学院结合行业企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多元化培养需求,积极构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硕士学位研究生企业专班培养方案》,开设中化专班、万华专班、久策专班等企业硕士专班,进入企业与企业导师开展科学研究,攻关企业和新课题,学习企业的文化和技术,毕业后可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达到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

 

五、牵引发展,塑造大项目作为

学院将国家需求、行业发展融入科学研究,发挥好大项目的育人属性。

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如何实现科研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实现科研育人,提升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学院依托承担的一批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支撑计划、国家重大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点基金等国家级任务和行业任务,把学生科研选题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研究生马永德、房龙翔、卢振等学生作为完成人获得了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本科生柯欣荣以共一作者在化工顶刊CES上发表学术论文。

二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让学生在参与大项目建设中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宏大视野中成就人生。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探索“校地企、产学研”融合新模式,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服务发展新格局。整合校政企共同合作建设中试基地,助力科研成果开展中试放大研究。通过带领研究生深入成果转化一线,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攻克技术难题;同时组织博士实践团深入产业一线,破解发展壁垒,有组织地开展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https://www.sizhengwang.cn/a/gzdt_yx/240401/1761916.shtml


Copyright © 2014 hbs02红宝石线路化工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hbs02红宝石线路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邮编: 350108 电邮: syhg@fzu.edu.cn 电话(传真): 0591-22865220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学生工作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2024-04-01):hbs02红宝石线路化工学院:以生为本,科产教协同构建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日期:2024-04-02 阅读量:

hbs02红宝石线路化工学院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化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卓越体验为导向,深化“科产教”三维融合,依托大思政、大课程、大先生、大平台、大项目的五大支撑,构建“一导向三融合五支撑”的化工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与学质量提升,切实增强学生在校学习的幸福感和对专业的自豪感,进一步为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高品质、高水平的育人生态。

 

一、贯通培育,打造大思政格局

学院打造起大中小一体化和本硕博贯通式发展的思政格局,培育青年的化工担当、化工情怀和化工气魄。

一是立足时代使命,培养化工青年担当。青年的化工担当,就是要立足时代需求,在贯通不同学段,深化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彰显化工人的视野和胸怀。学院组建科普宣讲队,通过小学科普、中学宣讲、大学实践、社区宣传的科普体系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壁垒;每年前往30多所中学开展招生宣传,将宣讲前置至高一,以化解高考改革学科报名逐年减少的困境。扩宽高校科教资源向中小学延伸的渠道,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研学实践教育课堂。

二是立足历史传承,滋养化工青年情怀。青年的化工情怀,就是要在追溯历史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增强化工人专业自信。学院建设党员教育基地,凝练卢嘉锡先生、魏可镁先生等科学家精神,融入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三代人50年坚持传承与发展合成氨催化研究的事例,形成特色案例、微党课。

三是立足思想引领,涵养化工青年气魄。青年的化工气魄,就是要让马克思理论引导学生在扎根化工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感悟时代逻辑、时代学问。以“课堂式教育”“打卡式教育”“浸润式教育”的“三式联动”和创新“党员青年学”“青年说”“青年画”“青年思”“青年践”五位一体,形成常态化理论学习形式。

 

二、凸显特色,营造大课程视野

学院充分发挥好课程教材的主渠道作用,打造各类特色课程。

一是课程思政融汇专业特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学习和共享于一体,实现精准思政。学院聘请马院教授参与全链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定制富有化工专业特色的思政课程和指导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程中充分融入“福大三种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编著《学习强国,化工爱国》《化工百问》等思政书籍。先后有1个案例入选福建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七个案例入选教学有道课程思政示范案例,四个案例入选面向产出的专业思政示范教学案例。

二是智慧课程融通虚拟技术。全面推进智慧课程建设,就是要建设起极具特色的实用、高效的项目式智慧课程,着力融入高品质智慧校园建设,让学生认识工程,开阔视野,获取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学院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化工行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利用动画、视频、仿真模拟等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将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学生不便动手操作的过程、装备等利用虚拟技术在模拟环境中演练、再现。

三是特色课程融合产业成果。全面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就是要将最新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让学生始终接触产业第一线,与行业同行,培养工程实践思维。学院聘请8名国际知名学者开设双语课程,设立“可镁科学讲坛”“院士讲座”,邀请180多位海内外专家讲授创新思路、学术成果,为学生接触世界科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培养创新思维。依托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成氨研究特色,构建“合成氨催化科学与技术、氨氢转换科学与技术等组成的面向双碳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组织工程技术专家开设7门行业特色课程。

 

三、协同共育,铸造大先生体系

学院积极打造集海外大师、国家级人才、工程技术专家于一体的“科产教”协同导师体系。

一是构建国际化导师队伍。推进“国际化、高水平”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学院依托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海峡西岸绿色石油化工创新111引智基地”,采用松紧双轨方式引聘15名海外大师加入导师队伍,协助指导研究生在开展科学研究,建立国际化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

二是构建国家级导师队伍。推进“研究型、创新型”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的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依托学院和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引育14名国家级人才为导师,开设SRTP全覆盖和“双班主任”制;在导师指导和项目孵化下,创新“四维融合”的一流“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近两年指导学生累计获创新创业类国家级奖项60余项,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两金四银。

三是构建企业导师团队。推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卓越人才成就感。依托合作企业,聘请20余位企业导师,这些企业导师不仅在我们具有自主权的产业实践平台上带领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深入其所在企业一线开展工程实践。

 

四、共享共建,创造大平台担当

学院整合资源,把平台建设从“自由生长”转变为按需培育、主动布局。

一是打造科创融合创新平台。整合科研平台,让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赢,提升学生的科研体验和效率;整合创新平台,提升学科知名度,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整合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清源创新实验室,打造“一体化”科创平台。承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福建省和华南赛区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中南赛区决赛、中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东南区域赛决赛等,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扩大品牌赛事影响力。

二是打造产教融合自主实践平台。破解高校产业实践平台缺乏自主权导致研究生培养“产教”脱节的难题,让资源利用最大化,激发学生自主想、自主做、自主学、自主创的科研生态。学院整合各项资源,以校企合资共创公司化产业实践平台、校政企合作协创产业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捐创产业实践平台,“一融三创”三模式打造具有自主权的产业实践平台,实现平台自主可控,并获批首批福建省现代产业学院。打破实践教学立体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全面”的开放共享服务。

三是打造科教融合的人才培育平台。校企深度融合,让学生享有高校丰富的科教资源和智力支撑以及企业丰富的实践资源、生产经验。学院结合行业企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多元化培养需求,积极构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硕士学位研究生企业专班培养方案》,开设中化专班、万华专班、久策专班等企业硕士专班,进入企业与企业导师开展科学研究,攻关企业和新课题,学习企业的文化和技术,毕业后可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达到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

 

五、牵引发展,塑造大项目作为

学院将国家需求、行业发展融入科学研究,发挥好大项目的育人属性。

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如何实现科研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实现科研育人,提升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学院依托承担的一批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支撑计划、国家重大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点基金等国家级任务和行业任务,把学生科研选题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研究生马永德、房龙翔、卢振等学生作为完成人获得了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本科生柯欣荣以共一作者在化工顶刊CES上发表学术论文。

二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让学生在参与大项目建设中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宏大视野中成就人生。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探索“校地企、产学研”融合新模式,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服务发展新格局。整合校政企共同合作建设中试基地,助力科研成果开展中试放大研究。通过带领研究生深入成果转化一线,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攻克技术难题;同时组织博士实践团深入产业一线,破解发展壁垒,有组织地开展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https://www.sizhengwang.cn/a/gzdt_yx/240401/1761916.shtml


hbs02红宝石线路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 邮编: 350108

电话(传真): 0591-22865220 电邮: syhg@fzu.edu.cn

Copyright © 2014 hbs02红宝石线路化工学院版权所有